> 文章列表 > “野棠山杏亦精神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野棠山杏亦精神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野棠山杏亦精神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野棠山杏亦精神”出自宋代周文璞的《再游九溪》。

“野棠山杏亦精神”全诗

《再游九溪》

宋代 周文璞

昔年九溪十八涧,今度见之逾清真。

静依落落石路晚,闲绕寂寂山家春。

可怜潺湲似留客,更觉曲折能随人。

得得杖藜来尽目,野棠山杏亦精神。

《再游九溪》周文璞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再游九溪》是宋代文人周文璞所作,诗中描绘了他再次游览九溪山的景色和感受。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再游九溪

昔年九溪十八涧,

今度见之逾清真。

静依落落石路晚,

闲绕寂寂山家春。

可怜潺湲似留客,

更觉曲折能随人。

得得杖藜来尽目,

野棠山杏亦精神。

【中文译文】

过去的岁月中曾经游历过九溪的十八条溪涧,

如今再次来到这里,感觉景色更加清幽美妙。

安静地沿着崎岖的石路晚霞中行走,

悠闲地绕着寂寞的山家享受春天的氛围。

这里的流水潺潺,仿佛在迎接旅客的到来,

山岭曲折蜿蜒,能够随着人们的心意而变化。

带着杖和藜篱,尽情地观赏这里的美景,

野生的山茶花和山杏也显得生机盎然。

【诗意和赏析】

这首诗以周文璞再次游览九溪山的经历为背景,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感受,传达了作者对九溪山的赞美之情。诗中所描绘的山水景色清新宜人,给人以宁静、闲适的感受。

首先,诗中描述了九溪山的景色变幻。九溪山地势崎岖,溪涧纵横,作者描述了过去游览时的记忆和此次再游时的感受对比,强调了景色的更加清幽美妙。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深深喜爱。

其次,诗中展现了作者在九溪山中的闲适心境。作者在诗中提到\"静依落落石路晚\"和\"闲绕寂寂山家春\",表达了自己在山间漫步时的宁静和逍遥自在。这种宁静的心境使得作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,并且将这种美妙与自然的春天联系在一起。

最后,诗中通过描绘九溪山的水流和山岭的曲折,表达了自然景观的灵动和变化。作者用\"潺湲\"和\"曲折\"来形容山水,使得读者感受到山水之间的生动与活跃。而\"得得杖藜来尽目,野棠山杏亦精神\"则表达了作者在山中行走时的愉悦心情,同时也突显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机与活力。

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描绘九溪山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感受,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。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,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愉悦,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。通过这首诗,读者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变化,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